氨基硅油是專門用于紡織品柔軟整理劑的基本成份。它具有最佳的吸附性、相容性及易乳化性。使用混合器或均質機,氨基硅油容易被適當的表面活性劑乳化成穩定、透明的微乳液。它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它有機硅或有機柔軟劑組合成為特殊的柔軟整理劑,適用於各種紡織品的柔軟整理。
氨基硅油加入乳化劑后制成的乳液,常用作纖維織物處理劑,顯著地提高柔軟性、防皺性、彈性和抗撕裂強度。還用于器械、家具的拋光劑、紙張處理劑、涂層防凍劑及金屬的防銹、防蝕劑。此外,氨基硅油還可以做發油、發蠟等美發用品的配合劑,使頭發柔軟富有光澤。
那關于氨基硅油的選擇,小編認為可以從以下多個方面闡述。
一、結構
聚硅氧烷為易扭曲的螺旋形支鏈結構,可繞主鏈只有旋轉,因而主鏈十分柔順,這就決定了聚硅氧烷可成為織物優良的柔軟劑。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中氨基的高極性,使其可與纖維中的羥基、羧基、氰基、酯基、酰胺基等相互作用,形成牢固的吸附和取向,從而降低纖維間的摩擦系數,使之滑爽和柔軟。
氨基硅油作用機理:氨基硅油的結構特征可用三個重要參數表征,即氨值、粘度及反應性。它基本反映了氨基硅油的品質,并影響處理后織物的性能。
二、氨值
氨基硅油賦予織物的各種性能都是聚合物中氨基所帶來的的。
氨基含量可由氨基表示。氨基含量越高,氨值就越高,整理織物手感越柔軟、也會更加的平滑。這是因為氨基官能團的增加,對織物的親和力增加,從而賦予織物柔軟平滑的手感。
但是,氨基中的活潑氫易于氧化形成發色團,造成織物的泛黃或稍帶黃光。在同樣氨基的情況下,顯然隨氨基含量(或氨值)的增加,氧化的幾率增加,泛黃現象嚴重。
當然,如果降低氨基中活潑氫的氧化程度,則可減少泛黃現象。為此,就有各種氨基的改性產物,如仲氨基改性、叔氨基改性等。
同時它還影響其它性能,例如手感,白度,吸水性,易去污性等等,常規氨基硅油在手感上要由于伯氨和仲氨,略遜于叔氨改性氨基硅油,但是在白度,吸水性和易去污性能上都有較大的劣勢。
隨著氨值的增加,氨基硅油分子的極性增加,從而為氨基硅油的乳化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可制成微乳液。乳化劑的選擇則愈乳液中粒徑的大小和分布以及氨值有關。
粘度和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有關。
粘度越大,氨基硅油的分子量越大,在織物表面的成膜性越好,手感越柔軟,平滑性越好;但由于過大的分子量,其滲透性就會變得很差,尤其對強捻緊密織物及強捻細旦織物,氨基硅油難以滲入纖維內部,影響織物性能。
粘度過大,還會更加難以制備穩定的微乳液。在調整產品時,一般不能只選擇提高或者降低氨值來調節手感,需要氨值和粘度一起進行改變。
通常氨值低,必須粘度高,以平衡織物的柔軟性能。滑爽的手感需要高粘度的氨基改性硅油。
在柔軟整理烘焙時,一些氨基硅油交聯成膜,從而增大了分子量,因此,氨基硅油初始分子量與最終織物上成膜的氨基硅油分子量不同。
由此,同樣的氨基硅油在不同的工藝條件下加工。最終產品的滑爽性可能有較大差異。
另一方面,低粘度的氨基硅油也可通過加交聯劑或調整烘焙溫度來改善織物的手感。
低粘度氨基硅油滲透性好,再通過交聯劑和工藝優化,則可綜合高、低粘度氨基硅油的優點。
氨基硅油的分子量分布對產品性能的影響可能更大。
織物整理后低分子量的氨基硅油滲入纖維內部,而高分質量則分布于纖維外表面,使纖維內外均被氨基硅油所包裹,賦予織物豐滿、柔軟和滑爽的手感,但帶來的問題可能是分子量差異過大,影響微乳液穩定及乳化條件選擇。
四、反應性
具有反應性的氨基硅油,處理時具有交聯性,提高交聯程度,有助于增加織物的滑爽感、柔軟度和豐滿性,尤其對彈性提高更為明顯。
如在側鏈上引入羥基,就可提高這方面的性能。若分子側鏈中不含有羥基,而端基為羥基用于毛類纖維的話,還可增加吸附性;若端基為甲基,可用于棉織物;端基為甲氧基可用于合纖織物。
五、PH值
一般氨基硅油微乳液PH值控制在4~6左右,此時乳液粒子間產生斥力而阻止粒子聚集,有利于微乳液形成。
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作乳化劑時,通常加酸形成乳液。然而微乳液中酸的加入將影響微乳的離子性。
當PH值為7時,乳液呈非離子性;PH值<7時,呈陽離子性,PH值越小,
陽荷性越強 ,此時增加對纖維的吸附性。
但酸與氨基硅油形成季銨鹽,這種季銨鹽在加工時易受堿性物或電解質及硬水影響,從而影響微乳液的穩定,出現漂油、粘輥等現象。